近期,中国境内的新型肺炎疫情有被控制住的迹象,但海外部分国家又有逐步蔓延的趋势。疫情的发展值得关注,如果不受控制,短期内全球的商务交流与各产业的供应链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冲击。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引发了海外市场的下跌,带动中国市场也随之大幅度调整。
总的说来,短期的市场调整,是对疫情超预期的正常反应,但长期而言,只要没有持续经营风险,大部分公司的价值受损有限。一方面,疫情对当期经济的负面影响是现实存在的:整个2月份,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。我们预计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大概率会负增长,全年的GDP增长也必然会再下一个台阶。另外一方面,股票的价值,来源于未来多年的现金流折现。任何年度业绩的一次性波动,在股票的长期价值中,仅仅只占有比较小的一个比重。短期的市场波动难以捉摸,所以我们仍然会把大部分精力,聚焦于企业的中长期价值。
在我们眼中,投资市场上无论多大的机会与风险,都是有价格的。市场都看好的产业,估值一定会比较高;市场觉得风险比较大的产业,估值一定较低。估值反映的是市场对机会与风险的定价水平,所以核心的问题不是风险或者机会有多大,而是市场对此做出了多大程度的反映?投资至少需要两层思维:第一是这个产业及公司有没有前景,第二是这个前景到底应该值多少钱?大部分人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,说这个是新兴产业,这个是国家未来重点的方向,于是就买买买。问题在于,花1倍的代价参与这个方向,与花10倍代价参与这个方向,风险收益比是天差地别的。在目前背景下,为了国家及企业安全,供应链中需要增加自主可控的成分,这是一个趋势,我们非常认同。但首先,虽然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企业获得成功,也肯定会有不少企业无法达成目标,成功是有概率的。其次,即使成功了,股票也不会是无价的,成功了应该值多少钱?一个简单的参考,是目标企业现在的价值,这是在乐观的情况下;谨慎的人会认为:如果世界上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微软,这两个一模一样微软赚的钱加起来,由于市场竞争及额外的研发成本,一定不如只有一个微软赚的钱多。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很多所谓的科技公司,产品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,但股票市值已经成功超越了目标公司的水平。有人开玩笑的说,中国的科技公司能不能替代美国,这个虽然还需要时间检验,但至少在股票市场上,我们已经提前证明了自己能行。
人类社会已经进化了几千年,但依然离不开柴米油盐。很多人赚了钱,第一步想到的并不是诗和远方,而是买一个大房子。很多传统产业,哪怕是现在的人都去世很久以后,依然有存在的价值,而且不可或缺。
投资的核心,并不在于你是处在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,也不在于新型肺炎会持续多久,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?冒了什么样的风险?成长本身也是价值的一部分,这并不矛盾。虽说精确的错误不如模糊的正确,但哪怕是模糊地估算,也需要一个合适的价值区间做参考。杜兰特在《历史的教训》中写道:
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,与提出改革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——甚至可能更有价值,因为根须深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。新的观念应该被听取,因为少数新观念可能有用。但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、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。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。
市场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均衡的状态,它不是往左多摆一些,就是往右多摆一些。有时候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有几个月、几周、甚至是几天;有时候,它甚至好几年才摆动一次。当市场远离均衡位置的时候,我们不是去猜测市场会继续偏离多远和多久,我们去下注市场会重新回到均衡位置。运气好的时候,很短的时间就会兑现成果;运气差的时候,也许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兑现果实。但只要所投资的企业在持续创造价值,哪怕晚几年兑现,它依然会把前面欠下来的时间补回来,我们只需要再多一点点耐心而已。